第21章 满目疮痍
发布:2024-02-02 23:41 字数:2005 作者:礼部摸鱼官
廖仲失踪,城池焚毁,在襄樊府的各处体系接近瘫痪之下,张祁燕终于顺势接管了襄樊府。
但入手的只有一座满是残垣断壁和烟熏痕迹的城市废墟,还有几十万无家可归、遍体鳞伤并饥肠辘辘的百姓。
城中囤积物资的府库大多被烧毁,就连日常办公所用的府衙都被烧掉了大半。
张祁燕身上甲胄仍未脱掉,坐在府衙内一张被烟熏的灰突突的凳子上,双手正不停的揉捏着有些疼痛的额头闭目养神。
头痛这个毛病,从自己魂穿而来时便有,外加南下的途中头部多次受伤,始终都得不到有效的静养,直至现在,张祁燕依旧很容易头痛。
初入襄樊府的他对这里的一切都不熟悉,并且两世为人都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,而今又赶上了大火,此刻襄樊府的治理系统又已经瘫痪,让他如同抓瞎一般。
他身边围聚着大量的官员,彼此之间心照不宣的垂着头,保持着沉默。
冯闻真带着几名士卒穿过一片废墟,急匆匆的来到了张祁燕的面前,看着张祁燕的神色满是焦急和不安。
“大哥,城中已经有部分百姓开始生病了!”
听到这个消息,张祁燕的心脏猛的一抽,而周围的官员们也都纷纷都炸开了锅。
“什么?”
“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啊!”
“唉……这,这可如何是好啊……”
“疫”只是一个代名词,它泛指着流行病,在张祁燕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医疗条件很发达的时代里,有抗生素和各种药物的存在,使得大部分疾病都很容易被治愈,即使是一些严重的疾病,在强大的医疗水平下,也有很大的几率被成功治愈。
但在医疗卫生条件低下的古代,一个感冒发热都足以使人在鬼门关前走一遭的时代,流感便是一张令上至统治者、下至百姓奴隶都会谈之色变的,最恐怖的催命符。
他们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疫病的严重性。
张祁燕只感觉自己的头更痛了,但仍旧抹了把脸,强撑着抬起了头。
“除了这个,外面现在如何了?”
“我已让四郎带着士卒们在城中救人,五郎正在维持秩序并设置粥棚,老三带人去了江北找宛阳李府君告援,楼平和老陆已经接管了城防,正在清点军械和府兵。”
冯闻真的各项举措都很妥帖,让张祁燕很是欣慰。
“让他们将手中的事情全部安排好,然后到这里来议事。”张祁燕摆了摆手,表情和语气中充满了疲惫。
冯闻真领命而去,此处又剩下了张祁燕和那些还在讨论着的官员,张祁燕看着他们问到。
“诸位,目前情势紧急,可有良策?”
在张祁燕的这一声询问下,原本讨论的很是火热的人群又渐渐沉默了下来。看着这个场面,张祁燕心中生起了一阵怒火。
“你!你来说说!”张祁燕伸手指着前面一名刚刚才闭上嘴,年纪有些略大的官员说到。
那官员看到张祁燕点了自己后一愣,然后面上浮现出了一抹尴尬的神色,结结巴巴的说:“呃……将军,在下实无良策。”
张祁燕心中的怒气又盛了一分,面无表情的指着另一名尖嘴猴腮,并且还是刚刚在下面说的最欢的一个官员问到:“那你呢?你来说说!”
那官员亦是支支吾吾的说不出了一句话。
“一个办法都没有,那你们刚才在那边他妈的逼逼你妈呢!”
张祁燕勃然大怒,感到热血直冲颅顶,唰得一下抽出了挂在腰间的宝剑,气的一边骂一边冲着那尖嘴猴腮的官员掷出了手中的剑。
剑并没有击中能官员,而是深深的没入了他身后不远处的土地中。
看着扎在土中后仍然震颤着的剑,惊得那官员汗透衣衫,幸好刚刚躲得快,不然此刻应是一命呜呼了!
张祁燕本就头痛,被怒火一激后感觉头痛的更加严重,甚至还感觉有些眩晕,耳畔中再次传来了许久未有听到过的嗡鸣,使他重新跌坐回了椅子上。
这群该死的酒囊饭袋!都该死!
张祁燕坐在那里深呼了口气,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。
就在张祁燕感觉这帮官员说不出来个子丑寅卯,不再想搭理他们,正要打定主意继续闭眼休息时,一名年轻的官员突然从人群中走出。
他来到张祁燕面前俯身轻轻一拜,然后开口说到:“张将军,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,应该可以控制住疫病。”
张祁燕本想趁机小憩一会儿,但听到此言后又猛的睁开了眼,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稍微有些忐忑的年轻人,差点就着急忙慌的站起身让他快快讲来。
但是为了维持住自己的形象,张祁燕还是紧紧的板住了自己的脸,口中淡淡的回复到:“讲。”
“我等可以筹募船只,将生病的百姓们安置在江上,并按照他们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分隔在同类的船上,这样既远离城中,阻止了疫病的扩散,又方便治疗和隔离。”
那年轻的官员一口气说完,许是还有些紧张,轻施一礼后便头也不回的钻回到了人群当中。
张祁燕坐在那重新思索着那年轻官员的一番提议,并未发现有任何不妥之处。
而这时冯闻真也回来了,身后跟着神色憔悴的韩翎和眼睛红肿的徐匡,而再往后则是沉默不语的楼平和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陆延。
“大哥!”
“大哥,有什么章程?”
看着一众狼狈的弟兄,张祁燕的心中既欣慰,又心酸。欣慰的是弟兄们都还健在,心酸的是他们至今都没过上过一天好日子。
“即刻筹备船只,将生病的百姓们按照症状和严重程度分船隔离在江上!并且集中城内所有的医官和郎中对伤病百姓进行医治!”
“回收城中所有的余粮,城中一切需要用人的地方都用粮食雇佣百姓去做!咱们以工代赈!”
“立刻修书将此事发往南都,南都一份,太子一份,都要送到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