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言合集5-试读内容   >   一念情朗
一念情朗
发布:2024-04-13 12:13 字数:1837 作者:天阅短篇
    我救的男人爱上了我的好友。我体面退出,自请戍边,好友却将被远嫁和亲。他求我救救她,我带兵出征,打退了婚约,却被好友哥哥看上了。

    1

    我叫林念慈,是将门之后。我的母亲林霜是当朝护国大将军,因每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巡检边关,因此特被免了早朝。我没见过我的父亲,听母亲的部下说,我的父亲是当朝皇帝的亲弟弟,无心高位,屈居我母亲身侧,当她的副将。十四年前,在巡检西南疆边境时,被细作暗算,与副将一夜荒唐,有了我,副将却在调查细作时中了圈套,毒发身亡,母亲请旨南下,踏平南疆,将我朝疆土向南拓了200里。回朝路上,生下了我,取名念慈,因为她的副将叫赵慈。

    儿时因母亲常年在外,便将我托付给当朝皇后,也是母亲的挚友,我几乎是跟着赵元曦和赵元朗一起长大的,甚至皇后姨姨更加疼爱我。她请师傅教我们习武,说她和母亲都曾是马背上的女中豪杰,儿女不可每天只是读书研墨。我们三人便一起上学下学,骑马练剑。母亲得空回家,便将我接回家中,教我林氏枪法,这是我一年中为数不多可以和母亲团聚的日子,却不得不舞刀弄枪,少了些许温情。

    我偶尔也怨恨母亲,为何对我如此严厉。皇后常常劝诫我,你母亲身经百战,战场上刀剑无眼,她只有你这么一个女儿,按照我朝惯例,她的位置以后你必须接上,她希望你足够强大,可以保护好自己,保护好身边的人。

    2

    七岁这年,我趁嬷嬷不注意,用半吊子的轻功连滚带爬跑出宫外,在街上闲逛时,看到一群孩子正围着揍一个人,我跳上墙头用石子射伤了为首的几人,他们嗷嗷叫着“谁这么不长眼,坏小爷兴致”。我站在墙头居高临下的看着他们,“正是我。怎么。你上来打我呀,小肥崽。”

    “你给我等着。”说完气哄哄的带着人走了。

    我扶起地上被打的满身是伤的小男孩,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
    “谢景深。”

    “你就是谢景深啊,你长得真好看,比元朗还好看。以后就跟着我吧,我保护你。”我看着眼前虽被打的鼻青脸肿,但还是难掩清秀的小孩说道。“你家在哪?我送你回去。”

    “向前走就是。”

    我看着他走得艰难,我拍拍肩膀,“上来我背你吧,你这样走不知得走到什么时候。”

    谢景深一脸不情愿,但最终还是耐不住我的强硬,乖乖被我拎到背上。他明明挺高的,在背上却出奇得轻。

    把人送到谢府,谢景深的母亲连忙迎了出来,“我的儿啊,谁把你打成这样的?告诉娘,我马上去把他家屋顶掀了。”谢父制止道,“我可丢不起这样的人,老夫早年擂台上要多威风有多威风,生出的儿子却是这副窝囊样。”

    谢父虽然嘴上抱怨着,但还是赶紧接过谢景深,把他抱到榻上,,叫府医过来诊治。待府医来到后,这才看见我了。

    “小姑娘,你是哪家的小姐,我瞧你真像我的一位故人。”谢母拉着我的手说道。

    “我叫林念慈,我的母亲是林霜。”

    “原来是林霜的女儿,难怪年纪小小,眉宇间的英气却如此明显。”

    “谢夫人,你认识我的母亲?”

    “认识呀,她当时还想把你托付给我养呢。可那时我刚生了景深,月子里落了病根,身子虚,才将你送入宫中给皇后娘娘养。”

    府医处理完伤口后,谢家父母慌忙问到底为何挨打。

    “他们扯小女孩的辫子,我说不应该这样,他们便说不能扯小女孩的便扯我的。于是便打了起来,但是他们人太多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快些养伤,待你好些,我带你去报仇。”我拍着胸脯说道。

    谢母便热情招呼我住下,我说我偷偷跑出来的,皇后娘娘找不到我该着急了。谢母连忙说我即刻修书一封,让人送进宫去给皇后娘娘。

    3

    原来,我的母亲,父亲,谢母,谢父,皇帝皇后,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,先帝去世后,边境大乱,朝中动乱,外祖父和外祖母带兵出征,却不幸阵亡,母亲便接过帅印,直奔边境稳定军心。这仗一打便是三年。班师回朝那日,父亲请新帝赐婚,母亲当场拒绝了。母亲说她这一生只想尽心守卫边疆,不想结婚生子,让这份责任无情的传递下去。她的父母兄弟皆战死沙场,如今自己不得不担负这份责任,却不想让下一代还要承受这样的苦。父亲听后,表示理解,便自请成了母亲的副将。此后的十年间,边境流传着关于我娘百战百胜的传说,甚至有人将母亲的画像裱了起来,换下了菩萨像,供起了母亲的像。

    就这样,我便在谢府住了下来,这一住,便住了三年。

    这三年里,我和谢景深一起上学练武,他背诗总是快我一步,但在武力值方面,他却远不及我。谢母每每看到谢景深被我打趴的时候,总是在一旁拍手叫好,说不愧是林霜的女儿,然后一把拽起谢景深,带他去加练。每次这个时候,我都很想念我的母亲,她已经快两年没回京了。我把她教给我的林氏枪法练了一遍又一遍,把她留给我的兵书看得滚瓜烂熟,她还是没回来。但每次有回京的信官,她总会给我带几件边疆特有的稀罕物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