刑侦大队   >   第22章 林涛在父亲房间发现关键东西
第22章 林涛在父亲房间发现关键东西
发布:2025-08-04 15:57 字数:2196 作者:紫眸唯艺
    “尸检有新发现。“老张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报告,“死者有轻微窒息症状,但没有明显外伤。不过我在他鼻腔里发现了微量乙醚残留。“

    “乙醚?“我猛地抬头,“农村哪来的乙醚?“

    “这就是问题所在。“老张摘下眼镜,疲惫地揉了揉眼睛,“我怀疑有人用乙醚迷晕了他,然后用枕头之类的东西闷死了他,制造自然死亡的假象。“

    林涛盯着那枚纽扣,突然想起来了——去年县农机站统一换装时,林涛正好去那里办过案。这种带锯齿纹路的黑色纽扣,正是他们工作服上的标志性设计!

    翻开案件记录,林涛找到了王铁柱的职业信息:青石村村民,县农机站维修工。这个发现让林涛的心跳加速了。

    第二天一早,林涛正准备去找王铁柱问话,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了。

    是小张,声音急促得变了调:“林队,又出事了!村西头的李凤英老太太死了,情况和王德贵一模一样!“

    林涛赶到李凤英家时,现场已经被黄色警戒线围了起来。

    李凤英的死亡姿势几乎与王德贵如出一辙——平躺在床上,双手交叠在胸前,面容安详得诡异。

    但这次的现场更加“干净“,连窗框上的划痕都没有。

    “同样发现了乙醚残留。“老张低声道,“但这次凶手没留下纽扣。“

    林涛趴在地上,用手电筒仔细检查床底,终于在靠近墙角的位置发现了一块小小的碎布片,材质与之前那枚纽扣相同。

    看来凶手这次更加小心,但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。

    “林队长。“刘支书搓着手走过来,脸色比昨天更加难看,“这事太邪门了。两个老人接连去世,村里人都说“

    “说什么?“林涛追问道。

    “说是\'债主\'来讨债了。“刘支书压低声音,眼神闪烁,“二十年前那场纠纷,你还记得吗?“

    我摇摇头。

    二十年前林涛还在县城读高中,对村里的事知之甚少。

    “就是你爸当村长那会儿,村里重新分地,王德贵和李凤英两家多分了好地,有人不服气,闹得挺大“刘支书欲言又止,最后只是叹了口气,“算了,都是陈年旧事了。“

    林涛突然想起父亲昨天的反常表现。

    难道这两起命案与二十年前的土地纠纷有关?父亲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?

    回到办公室,林涛把两起案件的照片和资料贴在白板上,寻找其中的关联。

    两个死者都是七十岁左右的老人,都参与了二十年前的土地分配,死亡方式相同凶手很可能是同一个人,而且对二十年前的事耿耿于怀。

    林涛拨通了父亲的电话,想问问当年的具体情况,但电话响了很久都没人接听。

    一种不祥的预感如潮水般涌来,林涛决定亲自回家一趟。

    父亲不在家。

    这个发现让林涛的不安加剧了。

    林涛走进他的卧室,开始在熟悉的家具间寻找可能的线索。

    在父亲的床头下面林涛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。

    林涛站在父亲空荡荡的卧室里,手中的老照片仿佛有千斤重。

    照片上年轻的父亲站在麦田边,脸上是林涛从未见过的灿烂笑容。

    王德贵和李凤英站在他两侧,而照片角落里那个模糊的身影,林涛眯起眼睛仔细辨认——是赵志强,当年村里的会计。

    “1983年夏,债。“照片背面的字迹已经褪色,但那个“债“字却格外刺眼。

    林涛摩挲着这个字,突然注意到纸面有一处不自然的凸起。

    小心地撕开照片背面的衬纸,一张折叠的纸条飘落出来。

    纸条上的字迹潦草得几乎难以辨认:“麦收前必须解决,否则全完了。王、李已经同意,赵还在犹豫。实在不行就按老办法。“落款是父亲的名字缩写“LJW“,日期是1983年6月15日。

    林涛的手指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。

    这张纸条像一块烧红的炭,灼伤了林涛的指尖。“老办法“是什么?父亲在这件事里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?

    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。

    林涛打开父亲的衣柜,那股熟悉的樟脑丸味道扑面而来。

    在衣柜最深处,林涛的手碰到一个冰凉的金属物体——一个生锈的铁盒,上面挂着一把小小的铜锁。

    铜锁已经氧化发绿,但依然牢固。

    林涛环顾四周,在父亲的书桌抽屉里找到一把老式钥匙。

    钥匙插入锁孔的瞬间,林涛犹豫了——这算不算侵犯父亲的隐私?但转念想到那两个躺在停尸间的老人,林涛还是转动了钥匙。

    铁盒里整齐地码放着一沓发黄的文件,最上面是《青石村1983年土地分配方案》。

    林涛快速翻阅着,在第三页发现了异常:原本应该分配给赵志强家的三亩上等田,被划给了王德贵;而李凤英家也多分了两亩靠近水源的好地。

    文件最后一页夹着一张单独的纸条,上面的字迹与照片背面如出一辙:“今日之债,他日必偿。“落款是一个力透纸背的“赵“字,最后一笔几乎划破了纸张。

    林涛拨通了县局档案室的电话:“老马,帮我查一下1983年青石村有没有发生过什么特殊事件,特别是与土地分配有关的。“

    挂断电话,林涛又翻遍了铁盒,在最底层发现了一本巴掌大的记事本。

    翻开第一页,上面写着“麦收日记1983“,是父亲的笔迹。但奇怪的是,6月18日到6月25日的页面都被整齐地撕掉了,只留下参差不齐的纸边。

    “6月17日,晴。“最后一篇日记写道,“明天必须把事情了结。王、李已经准备好了工具,赵那边我再去谈谈。为了全村人的生计,有些事不得不做。“

    林涛的太阳穴突突直跳。工具?什么工具?父亲他们当年到底做了什么?

    突然,院门传来“吱呀“一声。

    林涛迅速合上铁盒塞回原处,刚走出卧室,就看到父亲佝偻着背进了堂屋。

    “爸,你去哪了?“林涛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,“我打你电话没人接。“

    父亲的眼神闪烁了一下:“去老刘家坐了坐。“他放下手里的布袋,里面装着几根黄瓜,“你吃饭了吗?“

    “还没。“林涛盯着父亲的手,发现他的指甲缝里有新鲜的泥土,“爸,你知道王德贵和李凤英的事吗?“

    父亲的动作顿了一下,背对着林涛洗手的肩膀明显僵硬了:“听说了。年纪大了,说走就走。“

    “他们可能不是自然死亡。“林涛故意说道,观察着父亲的反应。